龙溪行

发布时间:2019-08-26 16:07 信息来源:桃江县人民政府 作者:刘文奇 浏览量:
字体:

龙溪村沿江风光带   刘琼 摄

“清风凉地秋先到,赤日行天午不知”,拿这首古诗形容桃江西南龙溪村的“避暑凉亭”,一点也不夸张。这座天然的“避暑凉亭”其实就是一棵古枫树,历经两百年沧桑,遮天蔽日,浓阴盖地,是夏日歇凉的好去处。己亥立秋日,应友人华君之约,我到了马迹塘镇的龙溪村。

龙溪村内风景   刘琼 摄

华君的方言话颇为地道,总是将“钱”的发音念成“盐”。我随华君沿着清亮的龙溪河漫步,他首先对龙溪来了一番追根溯源。北宋的一个大旱之年,村民烧香祈雨,忽然有一条巨龙出洞,电闪雷鸣,下起倾盆大雨。水满溪河,甘霖滋润田土,禾苗返青。蛟龙腾空而去,直下洞庭湖,龙溪地名由此而得。走在黑化的村道上,路边是竹林掩映的民居,新楼成片,还有漂亮的农家别墅。新修的民桥如虹卧波,桥下鱼游浅水,击掌不散;鸭荡清波,投石不惊。经过坐落村中的公众大戏台时,华君告诉我,去年市里组织的“欢乐潇湘行”送戏下乡,镇上派来马迹塘故事助阵,村里出动舞龙队添兴,三台大戏同时上演,观者云集,那场面,那气势,真是震撼!那天,九十岁的汪翁妈被孙媳妇扶着赶来看戏,乐得合不拢嘴,笑嘻嘻地说,这么好的世道,我想活一百岁呢。还有更震撼人心的是,一个自然村落,建起了孝德文化走廊,几十幅孝行漫画,图文并茂,通过描绘古代孝子的贤德懿行,诠释百善孝为先的真谛。华君告诉我,传统美德宣传助力法制教育,春风化雨,尊老爱幼,遵纪守法的文明新风蔚然形成。在龙溪,村里每年都要评选十星文明户,奖励文明家庭、优秀党员、经济能人,如有不孝或违纪行为,一经发现一票否决。走了一阵,华君引我进了一座新建的休闲亭小憩。亭子飞檐翘角,古色古香。里面已有李爹、文爹两位老人对坐,边抽烟边下象棋,李爹的孙子小波从旁观战。波伢子手持一支冰棒,将剥离的纸放进亭子旁边的垃圾桶后,返回原座吃得津津有味。不一会儿,看着爷爷手的烟快抽完了,小波眼尖手快,拿过爷爷手中的烟头,起身扔进了亭子外的垃圾桶。我注意到,垃圾桶是分类的,小波将冰棒纸放到了可回收的桶里,将烟头放进了不可回收的桶里。稍坐片刻,从休闲亭出来,华君对我说,近年来整治人居环境,干部带领群众疏浚河道,大人带动小孩打扫庭院,现在连三岁伢子也养成了爱卫生的习惯。龙溪村在评先创优上增加了两顶“桂冠”,那就是每年评选一批“最美家庭”“最美庭院”。说到这些,华君提了一件往事:几年前,一户人家有个小伙子在外地谈了对象,订婚前,女友的母亲趁“准女婿”不在家,扮作讨茶水喝的过路人,对女儿未来的“婆家”做了一次暗访。那天雨后初晴,村道坑坑洼洼,她一路打听,终于找到了那户人家。刚一进门,就看见庭院里堆着鸡粪,堂屋里积着灰屑。女主人用电水壶烧水,可是,过了一阵子,水没有烧开。女主人无奈地对客人说,我们这里电压低,电饭煲煮饭不熟,电视机、冰箱启不动是常有的事。言者无意,听者有心。小伙子的婚恋就这样泡汤了。这件事对回村任职的汪翔触动很大。汪翔踏出乡关多年,在县城办实体,有房有车。2008年,他接受老支书和全村党员的邀请,担任了村上的领头人。他承诺在任期内解决路不好走、电压偏低、环境不卫生这三个难题。当众许愿:“做不到的话,将我的‘汪’字倒挂起!”一个爱钻牛角尖的村民调侃道:“汪字倒挂起,还是姓汪呀!”引起一阵哄笑。笑归笑,做归做。汪翔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把已经接到城里帮忙打理家务的父母送回龙溪老宅,照料自己的生活起居。任职十年间,汪翔将自己的车豁出去了:跑县城递报告,接相部门领导看现场,护送精神病人诊疗住院。他也将自己的积蓄全拿出来了:硬化村道、修渠架桥、电力增容,都是由他垫钱启动。如今,龙溪路通渠畅,村民白天种茶放羊,搞竹笋加工,晚上出门有路灯,跳舞有广场,忙中有乐。龙溪村从省里拿回“全省卫生村”“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”两块光荣匾,省、市、县领导都专程来过,为龙溪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助力鼓劲。

龙溪村内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标语

我们边走边聊,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文章开头提到的“避暑凉亭”。时值立秋,虽然已过三伏,暑热未减。华君和我坐在古枫树露出地面的巨根上,清风拂面,顿感凉爽。华君说,龙溪还有一棵百年红豆杉,山上有岩屋洞、石头峡、洞子坑瀑布。目前,汪翔和村委正在谋划开发一条乡村旅游景观带。我忍不住问道:“汪支书人呢,百闻不如一见嘛 。”华君却有些遗憾地摊摊手,说:“前年,汪支书考上了公务员,调镇上工作,不过,还是尊重民意,兼任龙溪的支书,经常是两头跑,两头忙哩!”

下午,从龙溪村出来,华君开车送我,不经意间,我隔窗望见一所民居前贴着一幅对联:龙行千里瑞,溪润万家春。 

这也不正是我此次龙溪之行的心情和祝愿么。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