芙蓉国评论丨从“毕业即失业”到“毕业即就业”
“时光的河入海流,终于我们分头走”。
六月的风掠过校园,《凤凰花开的路口》的旋律再次响起。一边是高三学子带着憧憬迈向人生新章;一边是大四学子背着行囊告别宿舍,站在就业的十字路口。2025年,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,这场规模空前的“职场迁徙”,既承载着个人理想的重量,也折射出时代的焦虑与希望。
“孩子非要报新闻学,我一定会把他打晕”网红考研培训教师张雪峰在直播中的这句话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。有人认为其观点片面功利,也有人认可其基于个人经历与大数据分析的“高性价比专业”的参考价值。
在许多学生和家长眼中,专业选择与职业发展高度绑定,因此在填报志愿时格外慎重,力求实现学业投入的“效益最大化”。求学与就业的深层关联,让“如何避开天坑专业”“怎样远离35岁职场危机”成为现实焦虑。当“宇宙的尽头是考公”成为集体调侃,其背后折射的不仅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,更是普通人对职业安全感的本能追寻——毕竟,梗是别人的,但现实的困境是属于自己的。
如何助力毕业生从容踏上职场征程?如何让高考学子历经十余年寒窗后,在填报专业时不必忧心“天坑”陷阱?
要理性看待就业选择。在就业形势复杂严峻的当下,年轻人优先考虑“央企政”岗位无可厚非,求稳是人性本能的安全需求,不必因所谓“缺乏闯劲”而苛责。值得关注的是,许多毕业生正主动将职业锚点投向中西部腹地与基层一线,为人才结构性短缺的地区输送活力、播种希望,这种选择同样值得肯定与尊重。就业本质是一场动态的人生实验,没有一份工作必须定义终身。行业周期的波动、技术革命的浪潮、个人认知的迭代,都可能推动职业轨迹的转向。社会评价标准固然重要,但个人对工作的热爱,更是决定职业幸福感的核心要素。
要持续提升自我价值。大学专业是知识启蒙的起点,而非职业发展的枷锁。业界常说“想做新闻未必需要科班出身”,这恰凸显文科专业壁垒的柔性特征——不同于理工科的技术门槛,文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“不可标准化替代的软实力”。抖音热点“当AI和人类一起写高考作文”中,AI并没有取得压倒性的胜利,“模仿套路,AI永远比人强”,但是人类的不可替代性,恰恰藏在套路之外的“不确定性”里。对文科就业者而言,突破“专业限定”的思维困境:与其困于学科边界焦虑,不如将哲学思辨、文字表达、社会洞察等底层能力,转化为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方案能力。毕竟,职场以“价值创造”论英雄。
要着力营造包容的就业舆论生态。“35岁危机”“毕业即失业”的热议,反映出就业市场的严峻性,也加剧了“读书无用论”的焦虑传导,让背负房贷车贷的中年人深陷职业安全感缺失的困境。一方面,政府应继续扩大“央企政”等稳定岗位供给,合理规划招聘规模与节奏,同时通过政策引导,保障中西部地区、基层岗位的薪资待遇和晋升空间,如提高补贴、简化职称评定流程,吸引更多毕业生投身建设。另一方面,社会与政府需共同营造包容的就业舆论环境,摒弃单一评价标准,鼓励年轻人多元化就业选择,认可自由职业、新兴行业等就业形态的价值。此外,完善就业服务体系,提供精准的职业规划指导和法律咨询,帮助毕业生理性看待职业调整,降低试错成本,让年轻人在就业选择中更有底气。
“兴趣和现实可兼得,理想和养家可兼顾”,但“钱多事少离家近”的工作本质是一种理想化的资源整合,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可遇不可求。与其困于对 “完美岗位” 的执念,不如以“有得有失”的辩证思维重构职业选择逻辑。
你选择了高薪高压的互联网大厂,就失去了朝九晚五的生活节奏;你选择了稳定清闲的基层岗位,就失去了行业浪潮中的财富跃迁机会;你选择了离家千里的一线城市机会,就失去了随时陪伴家人的地缘便利。
人生没有完美的答案,不要过多纠结“失去”,更多在“选择”中打捞属于自己的收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