芙蓉国评论|“秸”尽所能,防患未“燃”
近期,省生态环境厅印发的《湖南省秸秆禁烧区和限烧区划定方案》,如同一条清晰的生态防线,精准绘制出了农田秸秆处置的合法边界。从禁烧区的“零容忍”到限烧区的科学管控,政策鲜明地导向出一个发展深意:要彻底防患秸秆焚烧之“燃”,并非“一刀切”似的一禁了之,而是应当先行释放秸秆资源化的潜能 。
在传统的农田秸秆处置方式上,“一把火”曾被认为是农业生产最后一环的“便捷出口”。可是,这种方式不仅瞬间烧掉了大自然馈赠的精华,而且更深更狠地“斩断”了大地的循环链条。秸秆焚烧产生的烟霾将颗粒物与致癌毒烟裹挟进我们呼吸的空气,农田变焦土的同时,空气亦沦为窒息的浓烟牢笼;而失控的大火在高速公路边与山林间奔窜的一刹那,更威胁着公共安全。当焚烧秸秆之路被无数事故证明是一条病态“捷径”时,坚决构筑禁烧制度的“防火墙”,便成为守护环境质量和民众健康的紧迫屏障。
破而后立,关键在于如何为秸秆开辟一条高效利用、物尽其用的新路。湖南在《秸秆综合利用若干规定》中精准锚定了“五料化”途径——肥料还田滋养地力,饲料助力养殖繁荣,基料催生食用菌菇产业,原料支持环保材料探索,能源推动绿色电力生产。多管齐下,一根小小秸秆如一片生态之钥,旋转开启了农业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连锁闸门。为激活这条“变废为宝”的黄金链,政策聚焦打通关键节点:奖补支持收储体系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覆盖,“良技”加“良机”(如粉碎打捆设备购置补贴)在田间地头武装农民,更有对秸秆加工企业税收、电价等实质性让利,形成技术普及的“牵引力”与产业集聚的“向心力”。
眼下,早稻收割即将陆续开镰,禁烧区严控秸秆焚烧是当务之急,但若仅靠围堵而无疏通之道,则“良策”不会深植人心和泥土当中。从农民的可操作性着眼,早稻秸秆粉碎还田、中晚稻打捆离田的明确指导只是迈出了第一步。真正使秸秆由“无用负担”转身成为“田间富矿”,需要在秸秆循环链这条城乡生态动脉上,投入更系统、更强劲的政策驱动力量——要让技术推广扎实到户,收储加工通达村镇,经济激励激活各类主体内在意愿,才能真正打破农民“想烧”、“不准烧”却“无可为”的现实困境。
“秸”尽所能,是化农业末端为生态产业新起点的智慧探索;防患于未“燃”,更在治理“先手棋”中守护着大地的未来。《规定》的路径已铺展,期盼各级以扎实行动为政策注满活力,让金色秸秆织就的不再是呛人愁云,而是湖南沃野上涌动不竭的绿色财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