芙蓉国评论 | 翻垃圾找手表,“暖心”变“闹心?
近日,山西省大同市两名环卫工人历经4小时翻找8吨垃圾为游客寻回儿童手表一事,引发网络热议。
有人赞扬环卫工的热心服务,也有人质疑为一块手表耗费如此人力物力是否值得。事实上,人们反感的并不是“接诉即办、有求必应”的服务流程,而是为一块手表耗费人力物力的“叫好”。
我们不禁思考,翻垃圾找手表的“暖心故事”为何“变了味”?

大同最新回应,多个细节披露 来源:人民日报
翻垃圾找手表,值不值
究其根本,这次事件争议点在于响应群众诉求与资源合理调配之间的矛盾。当地城管局秉持“只要老百姓有需求,我们肯定去做”的理念,积极响应游客求助,展现城市服务精神与人间温情的“暖心故事”,这种服务精神无疑值得肯定。
然而,问题的核心恰恰在于:这样的投入是否值得?从个体角度看,失物寻回,尤其是意义重大的物品,确实“值”;但从公共资源使用的宏观视角审视,为一块儿童手表,投入的资源成本是否合理?看起来“不值”。回看宣传报道中的“4小时”“8吨垃圾”“徒手”“儿童手表”等字眼,却让人们感受不到“暖”,似乎是在歌颂“没苦硬吃”。

两位环卫工人在垃圾中找寻手表 图源:网络
好心帮忙,咋就忙不过来了
随着舆论的发酵,跑偏的导向也让典型事例悄然“变了味”,公众的讨论与质疑显然不是简单“值不值”的问题。
“民之所忧,我必念之;民之所盼,我必行之。”把“帮”放在首位本身没有错,一方面体现了基层劳动者的敬业精神,另一方面体现了公共服务应有的惠民温度,但究竟要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?对比安徽萧县“全城搜人工耳蜗”获全网称赞,非紧急必需品需要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去寻找,这是否合理?如果类似情况频繁出现,可能将会占用本已紧张的环卫人力,公共服务系统是否能够承受?
事实上,如果没有公众的关注和讨论,环卫工人的辛苦其实很难真正被看见和理解。大同事件中,公众往往会对一线工作者尊严与权益保障感到深切忧虑。有网友评论:“帮忙是人情,不帮是本分。”环卫工人的核心职责其实是维护城市环境卫生,而非翻找手表。之所以共情,是因为千千万万的普通人,或多或少都身处类似的“执行者”位置,才会让这一份不易被知晓。
别让“暖心”变“闹心”,制度该划条线
不得不承认,环卫工人的奉献精神的确值得尊敬,但公共服务不能长期依赖“不考虑值不值”“不计成本”的个别事例来维系,“有求必应”若失边界,实为公共资源的低效配置与挥霍。
一方面,公共部门在满足个体需求时,需确保手段与目的均衡。此次事件暴露的是面对这类诉求时体制机制的缺失,尽管儿童手表对失主具有情感价值,但是否能利用技术赋能替代人工成本,结合垃圾转运数据链精准定位,减少人工干预?比如利用电子探测器、图像识别技术等科技手段,提升问题的解决效率。是否可以通过成本共担机制来解决此类事件?引导市民对非人身安全类、非紧急物品类承担部分成本,避免公共服务被滥用。政府需要建立科学、合理的12345诉求分级响应机制,对不同类型的求助进行分类分级处理,优先保障紧急、重大需求,同时兼顾一般性需求,避免资源的过度消耗。同时,要依法界定责任履行范畴,不属于工作职责内,劳动者有权拒绝且不受惩戒。让制度说话,用行动保障,比事后标榜“暖心”更显真诚与力量。只有让公共服务学会说“有条件的是”,才能真正守护那些必须说“无条件行”的时刻。
另一方面,环卫工人确实是城市中任劳任怨、默默耕耘的群体,工会、政府以及企业要保障劳动者权益,加大关怀力度。尽管作业场地有通风设备,但长时间接触垃圾且缺乏专业防护装备也存在健康安全风险。事后,环卫公司表示将成立“助人为乐”基金,对两名环卫工人进行奖励,以后对所有乐于助人的员工都会进行一定奖励。后续结果也反映了公众监督和舆论压力,对于推动政府部门改进工作、完善制度具有积极意义,面对舆情焦点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,就是持续提升治理能力、治理水平的过程。
值得欣慰的是,对一线环卫劳动者权益的制度性保障正在各地积极探索与落实。越来越多的地方明确规定,当环卫工人被要求从事职责范围外的紧急或特殊任务时,必须依法支付高于日常工资的加班报酬;强制性的定期职业健康体检正逐步普及。同时,为高风险岗位人员购买足额的意外伤害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,构筑健康风险屏障,已成为许多先进地区的标准配置。除了国家法定的高温津贴,部分气候条件严苛的地区已率先设立并规范发放冬季低温作业补贴、雨雪天气特殊津贴等,以更精准地补偿一线人员在极端环境下的额外付出。
一座城市的温度,不在于让环卫工在垃圾堆中徒手寻表,而在“该做”“能做”“愿做”之间,架设起清晰理性的桥梁,明确“该做”的边界,评估“能做”的限度,保障“愿做”的权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