芙蓉国评论 | 公厕锁门,锁住的究竟是什么?

发布时间:2025-07-26 09:01 信息来源:桃花江 作者: 浏览量:
字体:

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,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,不但景区、城市要抓,农村也要抓。

  然而,近期央视《财经调查》却曝出某地农村高标准公厕“建而不用”的怪事——某些村斥资10至20万建起的新公厕,却常年锁门,成了村民不得不绕道走的摆设,这一现象立刻戳中了公众心窝。

  建公厕是件好事,它使用财政专项经费为百姓兴建,小小公厕,方寸之间,体现大民生。但当这项旨在提升文明与便利的工程广受期待之时,上锁的公厕却显得格外刺眼。为何本应惠民的设施建而不用?  

  这些公厕外观设计精巧,选址贴近村民日常活动区域,看似为当地村民“量身打造”,建成后却“不能开、不能用、一次没用过”,长期锁门闲置。这扇紧闭的门,究竟锁住了什么?



公共厕所被锁上  图源:央视财经

  其一,锁住了民生工程的初心。厕所改造本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举措,但某些干部将“建了”等同于“办了”,用“钥匙在我兜里”“领导来才开门”的做法,把惠民工程变成“迎检专用”。民生工程沦为“面子工程”,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初衷背道而驰。

  其二,锁住了财政资金的效能。23座公厕、230万投入,换来的却是“建后不用”“建后失管”的结局。这种“重建设轻管理”“重形式轻实效”的思维,本质上是政绩观的偏差,把民生工程当成了“一锤子买卖”,让本该惠及群众的投入打了“水漂”,造成资源浪费。

  其三,锁住了干群关系的信任。村民从期待到失望,无奈“只好多走一段路回家”“只好继续使用那些老旧旱厕”。当“为人民服务”变成了“为镜头服务”,当“群众口碑”让位于“领导点赞”,群众自然会问:这样的公厕,到底是给谁建的?修个公厕,到底有何意义?

  有人提出“村民只管用,不注意卫生,加重管理成本,关掉也算情有可原”,此类“素质论”“维护难”本质是“懒政”思维。“小厕所,大民生”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,地方政府及村委会应承担起管理和维护之责,针对实际问题进一步研讨切实可行的策略,推动农村公厕精细化管理。

  诸如,用户变考官。让村民当公厕“考官”:修前充分沟通了解民意;建后设“红黑榜”公示管理情况;推行“公厕开放日”,邀请村民代表参与卫生检查;设置志愿者公益岗位;用“积分兑换生活用品”鼓励村民维护公厕环境。用“群众口碑”倒逼“责任落实”,让使用者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“维护者”。

  诸如,输血变造血。设“财政补贴+村民自筹”的运维基金,搞“以商养厕”,加充电、广告等赚钱服务,降成本。如苏州“星厕”靠贩卖机、广告位,省财政补贴30%;成都某公厕与周边农户合作,粪变有机肥,解难题还增收。唯有让公厕从“财政输血”转向“自我造血”,才能避免“建后失管”的恶性循环。

  说到底,在解决“建而不用”问题的同时,最根本的是把“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”这行字,从报告里真正刻进心坎,化为行动自觉——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。由此出发,更需深思:如何用治理的“钥匙”,提升民生工程精度和温度?

  走心别走形。民生不是“修得漂亮”的面子,而是“用得舒心”的里子;不是“领导点头”的满意,而是“群众点头”的认可。金杯银杯,不如百姓口碑。政绩之本,在民,而非名。须时刻自问:这工程,是为百姓解忧,还是为考核加分?是雪中送炭,还是锦上添花?

  带土别带秀。把好事办实,秘诀在脚底板沾满泥土。闭门造车,拍脑袋决策,往往事与愿违。譬如,在农村斥资二十万建厕所,却忽视维护成本与村民习惯,是否有意义?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,更无决策权。必须沉下去,让规划贴着需求走,项目跟着民意定。因地制宜,方能用好每一分钱,办到群众心坎上。

  有始善有终。政府不能大包大揽,唱“独角戏”;也不能一阵风过后,留下一地“烂尾景”。要搭建平台、畅通渠道,让群众意见“进得来”、身影“看得见”、力量“使得上”,真正成为民生工程的“合伙人”和“质检员”。同时,健全后续管护、评价反馈机制,确保民生工程及长效管护“真落地”,不仅“建得好”,更能“用得久”“管得优”。

  其实,判断是否能敲进人民群众的心门,从来不是一步到位,而是在对最普通、最微小需求的不断回应与落实;衡量一份政绩的重量,从来不是报表上的数字,而是群众脸上真实的笑容。浙江嘉兴的“禾城驿”利用公厕的“金边银角”,打造公共文化空间;甘肃平凉的公厕用黑科技与高颜值颠覆认知。这些案例证明,只要用心治理,解开形式主义之锁,公厕不仅建得好,更能用得好,常受益。

  解了村民“上厕所”的烦恼,离“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”的目标才会更近一步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