芙蓉国评论 | 《南京照相馆》为何让人心潮难平?
影片时长137分钟,将人们拉进了1937年的南京,一场跨越88年的对话如今依然振聋发聩。88年,足以让亲历者老去,走出《南京照相馆》,周围不是喧闹,而是久久不散的沉默与沉思。
《南京照相馆》自7月25日上映以来,票房与口碑齐飞,截至8月2日,累计票房破10亿,这部以南京大屠杀期间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影片,将镜头聚焦于一家小小的照相馆,让战火中小人物的生死、尊严与正义,在银幕上徐徐展开。
他们在屠刀下挣扎、觉醒,不少人看得眼眶发热,《南京照相馆》到底拍出了什么?为何打动无数观众?给当下的主旋律电影带来了什么启示?

《南京照相馆》7月25日全国上映 来源:南京发布
一家小馆,一座老南京
1937年的南京,是一座被战火吞噬的城市,死亡与恐惧笼罩着每一寸土地。《南京照相馆》没去拍战场上的千军万马,而是把镜头对准了城角一家小小的照相馆。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南京大屠杀这一沉重的历史事件。影片中的“吉祥照相馆”成为了一个微缩的社会,在这里,邮差、翻译、演员等普通人为了生存,不得不与日军周旋,冲洗照片。
北京首映礼,导演申奥分享为何以照片为切入点拍摄电影,他说在英文里开枪和拍照都是“shoot”。快门与枪声的共振是硝烟下暴行的历史见证,在无形中形成了呼应,七位普通人手拿的底片,俨然成为他们反击日军的子弹。一边是日军用子弹无情地夺走生命,一边是照相馆众人奋力留住快门下的真相,影片巧妙地利用这一双关,将日军的杀戮与照相馆众人的记录形成鲜明对比,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正义的艰难。

《南京照相馆》海报 来源:新华日报
为何能触动人心?
它让英雄“落地”了。影片没有塑造符号化的英雄,而是让小人物在恐惧中完成蜕变。邮差阿昌为活命冒充照相馆学徒,照相馆老板老金被迫冲洗同胞罹难照片,这些都是求生本能的流露。可当罪证底片需要藏匿,他们的脊梁会突然挺直。会怕、会躲,但关键时刻骨头却比城墙砖还硬,这种挣扎比口号更揪心,觉醒比宣言更热血。这种真实的 “不完美”,让观众触摸到历史肌理下,英雄作为 “人”的温度。
它懂得“藏”比“露”更有力量。“克制的镜头,克制不住的眼泪”在展现战争的残酷和日军的暴行时,影片没有采用血腥暴力的直白画面,而是通过“照片”这一独特媒介,以间接的方式呈现。比如,通过冲洗出的照片,展现日军杀人竞赛的狰狞合影、强迫百姓摆拍的“亲善照” ,这种“二次呈现”让历史真相更加震撼人心。影片点到为止,留下大量留白,但观众心中的愤慨却如熊熊烈火般燃烧。这种 “藏” 不是弱化情感,而是让痛苦沉淀为更厚重的重量,在沉默中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,让每一份未说出口的痛,都在观者心中扎得更深、更久。
它让历史“活”到了现在。它不止是对过去的回望,更在历史与当下之间架起桥梁,让沉睡的记忆苏醒为可触摸的责任。《南京照相馆》最让人震撼的,是它让人们突然明白:我们正处在一场无声的记忆战争中。导演申奥在谈及创作初心时说到,“除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以外,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——舆论战、宣传战和文化战,时至今日,这场战争依然没有结束。”《南京照相馆》让历史走出教科书,成为此刻我们正在参与的生命体验——铭记不再是口号,而是每个当下都在续写的行动。
主旋律电影怎样才能出新?
当爱国主义的深情被点燃,民族记忆的银幕总是备受瞩目。从震撼人心的《战狼》系列到催人泪下的《长津湖》,再到近期引发热议的《南京照相馆》,观众对讲述家国情怀、传递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电影,始终抱以高涨的热情与期待。这份关注,是压力,更是机遇,主旋律作品如何叫好又叫座?
尊重历史背景的客观事实。并非意味着刻板地照搬历史,而需在坚守底线和艺术表达间找到平衡。主旋律作品是有血有肉,充满人情味的烟火气,简简单单的一句话、一个动作胜过千言万语。真正打动观众的是实事求是的故事情节,而不是借戏剧冲突制造生离死别、编造重大历史事件,这样看起来又空又假。事实上,每一段重大历史事件、每一个关键历史节点,都承载着岁月的厚重,不容被肆意篡改、歪曲。
尊重普遍的民族情怀。要在展现真实与塑造尊严间找到平衡。展现人性的复杂,绝不是猎奇苦难、消费屈辱的挡箭牌,强调同胞的坚韧,更不用刻意美化敌人的人性为前提,分寸感至关重要,既不能陷入口号化的苍白说教,也要警惕滑向过度展现悲情喜欢的误区。
尊重主流审美和价值观。在表达手法上,主旋律电影应不断创新,避免套路化。未来的主旋律电影可以进一步探索新的表达形式,如结合现代科技手段,增强影片的沉浸感和互动性,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景。或者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出发,讲述历史故事,让主旋律电影更具国际视野和时代价值,吸引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,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。
走出影院,《南京照相馆》带来的震撼与感动,不应仅仅停留在泪水与感慨之中,它更应化作一种爱国奋进的坚定力量和自觉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