芙蓉国评论 | 未成年人模式怎样护住未成年人?

发布时间:2025-08-08 10:18 信息来源:桃花江 作者: 浏览量:
字体:

  今年暑期,中央网信办再次重拳出击,启动“清朗·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”专项行动。与往年相比,这次行动覆盖范围更广、整治力度更大,显示出监管部门持续净化网络环境的坚定决心。

  在专项行动推动下,各大互联网平台纷纷升级未成年人模式,家长们的防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。然而,随着互联网新技术、新应用的出现,涉未成年人的网络乱象,也在不断“花样翻新”。

  未成年人模式这个被亿万家长视为“数字保护伞”的功能,真的能为孩子们保驾护航吗?


来源:人民日报

电子围栏,拦得住谁?

  不久前,多家移动智能终端厂商和网站平台,率先探索建设未成年人模式,能够限制使用时长、过滤不良内容,为青少年提供一个相对可控的网络环境。

  然而,在现实中不同平台执行力度不一,导致这套机制的效果也参差不齐。

  在当下数字化时代,孩子们对技术的适应性远超预期,他们身为网络世界的“原住民”,往往能通过社交平台、论坛甚至短视频找到破解方法,身份验证形同虚设。

  更值得警惕的是,某些平台依赖的“高级防护”,如人脸识别和实名认证,反而催生了灰色产业链,租号服务最为普遍,只需几块钱就能租到成年人的身份信息,部分商家也提供“解除未成年人模式”的服务,使原本的限制流于形式。

  即便系统未被破解,内容过滤的精准度也令人担忧。部分平台算法可能会漏掉隐蔽的软色情、暴力暗示或不良价值观内容,它们往往以“科普”“动画”“游戏”等名义渗透,比如借绝版“谷子”、明星周边、免费学习搭子、“举牌”图片定制等名义,侵扰未成年人,又或者借卡牌、故事、动漫等未成年人喜爱的新载体、新手法,包装美化不良亚文化,鼓吹不良价值观,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。


隐藏在网络世界的安全隐患  来源:公安部网安局

未成年人模式为何护不住未成年人

  其实,在2025年4月,未成年人模式作为青少年模式的进阶版本正式上线,打破了过去单一平台支撑的局限,全方位守护未成年人的网络空间。

  但推行一段时间后,诸如身份验证易被绕过、不良内容依旧渗透等老问题,依旧顽固地存在。那么,究竟是哪些深层次原因,使得这场“攻防战”难以一劳永逸?

  流量经济的“炙热化”,似乎才是网络世界的硬通货。截至2024年11月,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到1.96亿人,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.3%。有研究表示,色情、暴力这类不良信息,天生就容易吸引眼球、带来流量,而未成年人模式就像一堵墙,限制了部分平台的短期收益。比如,某个社交平台不会自动弹出未成年人模式的提示,得用户自己一步步去开,发个短信就能把密码改了。这种不负责的实名认证,说到底就是某些平台仍然选择以经济效益为先,在未成年人模式上松了劲。

  内容池的“荒漠化”,则让未成年人模式从源头失去吸引力。值得肯定的是,大多数平台在未成年人模式内容建设上积极探索多元需求,但实际上,有些平台为了简化技术适配,直接“一刀切”,缺乏“搜索”功能和交互性,无法满足未成年人成长中的精神诉求。对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来说,他们正渴望拓展视野、探索多元知识、与外界互动交流,而未成年人模式却未能持续跟进适宜资源空间,难以填补他们内心对知识、趣味和社交的渴望。技术打造的“防沉迷”物理边界,无法匹配孩子内心的情感与认知诉求,他们自然会转身投入普通模式的怀抱,去寻找能让自己感到充实和愉悦的网络体验。

  谁来填补屏幕之外的空白?

  未成年人模式虽有不足,但它的存在标志着当前社会开始正视这一问题。筑牢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屏障,既要建好平台主动自觉这道防线,更要打造政府、学校、家庭协同的防护网。

  平台要能在商业与社会责任间找到平衡。如何让未成年人模式超越“合规的摆设”,成为真正有益的工具,这需要平台进一步压实责任、深入思考、积极作为。关键在于,平台要将“保护”视为长期投资,而非短期成本,通过透明责任划分、人性化权限管理等,在技术、产品和运营上加大投入,优化“防绕过”设计,建立未成年人科学的内容生态,平衡好社会责任与盈利需求。

  当然,要真正守护孩子的数字世界,单靠技术或平台的自律还不够。

  政府需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等法律,压实平台主体责任,多层次全方位加强监管,特别是在平台身份验证、网络内容审核、过滤违法和不良信息等环节,细化未成年人模式的强制性技术标准;网信、公安等职能部门联合,严打传播低俗、暴力、色情等毒害内容的平台和账号,尤其要重点整治那些“租号解防”之类的灰色产业,对违规行为发现一起、严惩一起。

  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,学校也是关键一环。要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,针对不同年龄段,教会孩子们安全、负责任地使用网络,识别诱导性欺骗信息,自觉抵制低俗、暴力等有害信息。学校既是知识的传授者,更是家庭与社会的连接者,它能将网络保护的理念传递给每个家庭。

  最好的未成年人模式不在手机设置里,而在现实生活中。家长需要以身作则,主动给孩子提供正向引导,用更有意义的活动填补孩子的空闲时间,而不是单纯靠没收手机、打开未成年人模式来解决问题,让未成年人防护从“外部约束”转为“内在自觉”。在父母陪伴孩子阅读的夜晚、在全家一起郊游的周末、在饭桌上推心置腹的交谈,这些真实的生活体验,才是防止孩子过度沉溺手机、抵御网络风险最坚实的防火墙。

  织一张无形的网,让每一颗年轻的心,都能在清朗的网络天地里——向阳而生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