芙蓉国评论 | 今天你“闲下来”了吗?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体验,结束疲惫的工作后,周末或假期只想着“瘫”着休息,手指机械般地划拉屏幕,甚至到凌晨一两点也难以停下,睡觉仿佛是维持生命体征的“一道程序”,明明已经休息了,却比上班还要累,本该是轻松愉悦的下班时间,却成了精神上的负担。
不禁要问:经常喊累的人,为什么还是“闲不下来”呢?

来源:Pexels
一
有一道经典的小学数学题:洗菜要20分钟,切菜要5分钟,烧开水要18分钟,做作业要15分钟。问:怎样安排最省时间?人们似乎从小就擅长解决这种“效率优化问题”。
现实中,“闲不下来”早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常态。一边吃饭一边刷视频,一边打游戏一边刷短剧,聊天时一边听人说话,一边埋头看新闻……我们习惯性把分分秒秒都工具化,恨不得把空闲时间塞满,一闲下来就容易焦虑,甚至需要转移注意力。哪怕并不清楚自己在忙什么,但身体却诚实地点开短视频软件不断刷新下一条推送,在无尽的娱乐八卦、空洞段子中迷失,陷入一场停不下来的“习惯性忙碌”。
“闲不下来”的状态是源于对于存在感和价值感的渴望。我们生活在一个普遍追求短时间内高产出的经济社会,“时间就是金钱”的观念深入人心,“连轴转”被视为努力的证明,休息反倒容易被贴上“懒散”或“低效”的标签,“多任务处理”甚至成为写进简历的一项优秀技能。
然而,“闲不下来”可能是一种需要警惕的“病”。人们在休闲时间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休闲活动中,被动地沉溺在“休而不息”的困境里。因此,他们选择用无休止的忙碌、多任务处理来麻痹自己的神经,但这很可能是低效的“伪忙碌”。同时对于很多一线工作者,“不敢闲”大概率是出于现实考虑。“一个萝卜一个坑”,休假可能意味工作停摆、进度滞后。哪怕身体离开岗位,电话、微信依然络绎不绝,精神那根弦始终紧绷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休假反而成了件需要勇气的事。
二
真正的“闲”,绝非无所事事的“摆烂”,更不是“躺平”。古人造字很有深意——“闲”字是门中有木,意为门栓,引申为守心、止念、有所节制。清人张潮曾在《幽梦影》说:“人莫乐于闲,非无所事事之谓也。闲则能读书,闲则能游名胜,闲则能交益友,闲则能饮酒,闲则能著书。天下之乐,孰大于是!”
古人笔下的“闲”,是一种主动的、创造性的、滋养身心的状态。它与当下被动接收算法投喂、在碎片信息中溺水的“伪休闲”截然不同。后者不能使大脑休息,反而因其高频、被动的特性,容易在“瞎忙”,因此停下后会感到更加空洞和疲惫,形成恶性循环。这其中的危害,是因为“伪休闲”剥夺了大脑进行默认模式网络活动的机会,即发呆、走神、做白日梦的时间。
这种无意识的举动并非无意义,正是大脑进行信息整合、自我反思和创造力迸发的关键窗口。萨特在《存在与虚无》中提出:面对存在的虚无,人类需要主动地投入生活,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。“志闲”方能“少欲”,而持续的“闲不下来”,实则是种内耗,最终拖垮的是身心健康的根基。
从实践角度看,“闲”也是一种高效工作的方法。高效的人,通常是那些善于区分优先级的人,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完成重要任务,而不是同时处理多项任务。100%地完成5个任务中的4个,远比每个任务都只完成80%要好得多。
三
会“闲”是一种能力,更是一种智慧。那么,如何才能让人们敢“闲”、能“闲”、会“闲”呢?
敢“闲”,需要从“观念重塑”开始。休假不是偷懒,好好休息才能好好工作。累了就休息,困了就早睡,不必为此感到遗憾,觉得浪费时间,这并不是懈怠,而是对身体信号的尊重。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忙碌的时代,我们更应当把休息视作维持身心运转的“必需品”,而不是可有可无的“奢饰品”。罗素说过,不要因为睡懒觉而感到自责,因为你起来也创造不了什么价值,能从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,就不是浪费时间。转变观念,这意味着要认识到合理休息是高效工作的必要前提,“休息即生产力”的科学理念;意味着要摒弃“休息等于懈怠”的认知,真正认识到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的真理。

来源:桃江县修山镇人民政府
能“闲”,需要制度与环境的支持。虽然劳动法明确规定“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、每周工作40小时”,但现实中,许多人每周平均的工作时间还是超过标准。因此,保障干部职工的休假权,绝非一种额外的福利,而是调动人员积极性、创造性的重要举措,更是维持组织持续健康运行的必要投资。在这方面,多地探索推行的“强制休假”“错峰休假”及“AB岗工作制”等举措,正是通过制度性安排,确保工作不间断的同时,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毫无负担地享受完整假期。期待在不久的将来,当面对HR询问职业空档期时,人们能够更加坦然地说:“我只是想休息一段时间。”
会“闲”,需要一场必要的“注意力再训练”。许多人崇尚“效率至上”,但在闲下来时却不知道干什么,只是一味的刷手机。如何闲适,恰是现代人需解答的一道课题。人生最好的状态,是张弛有度、知行合一,懂得何时该忙、何时该闲,更要有在盲目运转中主动按下暂停键的勇气。比如,采用“番茄工作法”,全心投入一项任务,然后允许自己短暂休息。主动选择休息,是从被动的转变为主动的、有意识的充电行为。除此之外,更要学会“享受无聊”。很多时候,我们的身体已经得到了休息,但精神仍紧绷着,因此,我们要学会的不只是身体的放松,更是精神上的“断电”。例如:实行“睡前半小时,手机不入卧房”;在用餐时间,将手机调至静音,专注享受美食。这些小小的“仪式感”,是代表着我们重新拿回注意力的主动权,或许能收获意外惊喜。
所谓的自由,不是用熬夜来“偷”,不是靠效率来“压”,而是将时间的掌控权,重新地交还给自己。别再让“闲不下来”困住你,敢于“闲下来”、能够“闲下来”、学会“闲下来”,才是一种比忙碌更高级的清醒。
“闲一下”,是为了更好的出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