芙蓉国评论丨宿舍直播,不该少了“边界”
“宿舍有人直播怎么办”……开学仅一月,社交媒体上“室友直播”的吐槽帖数不胜数,人民日报评“大学生宿舍成直播秀场”登上抖音热榜。据报道,全国已发生超百起宿舍直播纠纷。
直播本是个人选择,有人想靠才艺赚学费,有人想借镜头寻认同,无可厚非。但当宿舍沦为“私人直播秀场”,追逐流量的热情撞上集体生活的边界,我们不禁要问:大学宿舍里的镜头,究竟该指向何方?
 
来源:网络
一
大学宿舍,本应是学生在校园里最私密、最放松的栖息之地,如今却越来越多地暴露在陌生网友的视线中。方寸宿舍,为何成了“秀场”?
一方面,虚拟认同填补了现实空虚。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的关键期,他们渴望被看见、被认可,而直播平台提供了一个低门槛的舞台,即时互动与礼物打赏,能快速满足被关注的心理需求。正如一位大学生主播坦言:“在直播间里,有人为我点赞,有人送我礼物,这种被关注的感觉,在课堂上很难体会到。”
另一方面,平台算法自带流量经济。为了吸引年轻用户,各大直播平台有意识地将流量向“大学生”“宿舍”等标签倾斜,流量的加持让部分学生误以为直播本就是件容易的事,无形中鼓励了更多学生加入了这场狂欢。
与此同时,经济收入吸引学生眼球。部分头部主播“一夜爆红”“日进斗金”的故事,对尚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形成了强烈的示范效应。相较于勤工俭学或校外兼职,直播显然更轻松、更自由,这也催生了大量学生的试水心态。
 
宿舍直播引发争议 来源:封面新闻
二
当直播的镜头在宿舍里架起,那些被流量光环掩盖的暗面,也悄然浮出水面。
其一,被模糊的“隐私边界”。有学生吐槽,自己午睡时被室友的镜头扫到,醒来后发现弹幕里全是“上铺那个睡得好香”“头发乱了好搞笑”等言论。这种“被动出镜”的尴尬,让宿舍再也没了“放松”的底气,安全感在一次次“不小心”中被磨掉。事实上,直播一旦开启,这些“私人瞬间”常常被“无意”卷入。
其二,被打乱的“生活节奏”。直播需要“流量时间”,可这个时间往往与室友的“休息时间”相撞。凌晨有开着补光灯直播、有道谢礼物的呐喊声,还有把直播道具堆放在过道……这些细碎的隐扰,久而久之便成了舍友之间“矛盾的导火索”,原本该互相体谅的宿舍,变成了“你直播,我煎熬”的对立空间。
其三,“哗众取宠”成为了流量的归宿。在流量即利益的时代,关注度和打赏直接挂钩,直播看似是分享日常,但为了维系粉丝的支持,很容易滑向刻意表演、低俗擦边等过激行为。这种“被流量牵着走”的状态,是把“短期热度”当成了优先级,渐渐忘了大学生本该专注的,是那些没法靠“镜头前的热闹”换来的真才实学。
三
可以说,如果宿舍直播的“边界”无法理清,隐私得不到保障,无下限的博眼球行为得不到制止,那么,他人的合法权益将会被牺牲。
高校应该承担起管理主体责任,既不压制大学生探索新媒体实践的积极性,也不纵容直播行为突破公共利益底线。就像某些大学划定“多媒体室可直播”的专属区域、开设“网络素养课”等,通过课程传递直播伦理、公共责任、内容创作等知识,让学生理解“直播不是无拘无束的个人行为”,而是需兼顾他人权益与社会影响的公共表达。
平台不能只当“流量看门人”,若仅追求流量数据而忽视潜在矛盾,极易引发校园冲突。宿舍直播的特殊性在于,主播与受众的“私人互动”会侵犯室友的隐私权、休息权等合法权益。平台通过产品规则与技术介入,有效减少直播对公共秩序的干扰,例如,用AI技术自动模糊他人肖像、限制深夜直播音量……这远比事后监管或选择性执法更为前瞻和有效。
大学生也须正确看待直播,部分学生最初陷入“宿舍扰民直播”的误区,往往是将“流量多少”等同于“价值大小”,忽视了直播与集体生活的适配性,也混淆了“短期热度”与“长期成长”的关系。就像,某大学生主播将镜头从在宿舍扰民直播转向校园文化、同学情谊等积极主题时,也能赢得流量。
其实,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直不直播是个人的自由,但不影响别人是底线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