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沾溪镇粮油生产工作实施方案
2025年沾溪镇粮油生产工作实施方案
一、目标任务
2025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.81万亩,实现粮食总产1.6115万吨、确保粮食“双稳”目标;继续建成一批集中育秧设施,确保全县完成早稻集中育秧可插大田面积1.176万亩,带动早稻种植面积1.426万亩;完成水稻机插机抛社会化服务面积1.25万亩;完成油菜种植面积1.994万亩;完成其他旱杂粮面积2630亩。
二、工作重点
(一)狠抓集中育秧,稳住播种面积。一是狠抓集中育秧设施建设,提高育秧水平。继续推进新增设施建设、老旧设施改造和倒塌设施修复,坚持集中育秧设施服务双季稻生产的基本原则,统筹考虑粮食生产任务、栽培习惯、供秧距离、育秧基础等因素,聚焦优势区域,合理选择建设地点,实现重点村组双季稻生产典型片全覆盖,尽快建成第二批设施并投入使用,提升育秧设施化水平。二是狠抓集中育秧大田落实,确保任务完成。突出落实早稻集中育秧可插大田面积1.176万亩,稳定优势区早稻面积,夯实全年粮食生产。聚焦三类重点区域开展早稻集中育秧:一类是在“早专晚优”模式区域实施,坚持统一供种,推广专用型早稻、高档优质晚稻品种,实施“一企一片一种”,避免插花种植,努力实现优质优价销售;二类是在一季稻插花较多的区域实施,在无劳力、无技术、不愿意育秧等造成的弃耕、“双改单”等区域,通过集中育秧,让农户轻松种植早稻,恢复和扩大双季稻面积;三类是在直播较严重的区域实施,推广机械插抛秧,遏制早稻直播蔓延,降低因直播引起的低温烂种、过多施用除草剂等危害。
(二)狠抓绿色建设,稳定粮油产量。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建设,推广绿色高产高效集成栽培技术,稳定粮油产量。依托新型经营主体,规范土地承包流转,建成市级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1个,通过以点带线、以线带面,推进绿色高产高效模式。在建设区内,推行“五个统一”:统一优良品种、统一种植模式、统一播栽时期、统一田间培管、统一指导服务;实施“六良行动”:良田建设、良种选育、良法推广、良态构建、良品打造、良治协同;集成推广双季稻品种合理搭配、育秧新技术、全程机械化、绿色防控、科学施肥等生产新技术。抓实冬季油菜、绿肥生产,加大土壤改良、地力培肥力度,提高土壤pH值,增施有机肥,提升耕地质量,促进化肥减量增效。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,科学制定防控技术方案,重点抓好草地贪夜蛾、二化螟、“两迁”害虫、稻瘟病等重大病虫防控,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,坚决遏制病虫害暴发流行,促进化学农药减量增效。
(三)狠抓结构调整,提高种植效益。一是调优品种结构。早稻重点推广早中熟、镉低积累高产品种,再生稻推广生育期适宜、耐热抗倒、米质好、再生能力强、两季产量高的品种,中晚稻大力发展高档优质稻和镉低积累品种,推广高档优质稻生产,实行一村一种、一片一种。二是狠抓严管区结构调整。遏制耕地“非农化、非粮化”,引导严管区开展产业结构调整,增加粮食产量,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。三是推广水旱轮作模式。以大力发展冬季农业为抓手,推动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种植模式,积极推广“稻油”“稻肥”“稻菜”等水旱轮作,尽可能减少冬闲田,不断提高秋冬种覆盖率,提升耕地地力,改善生态环境。四是稳妥发展再生稻生产模式。因地制宜在温光资源两季不足、一季有余的区域,发展再生稻生产,稳定和扩大粮食生产面积,提高生产效益。
(四)狠抓农机推广,补齐水稻机种短板。以高质量完成 2025年水稻机插机抛作业任务为抓手,加快补齐全镇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农机作业短板,探索与作业量挂钩的补贴办法,对水稻机插机抛社会化服务作业,统筹资金进行适当奖补,力争全镇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提高1.5个百分点。加强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和农机设施基础建设,进一步夯实和规范全镇农机合作社建设。扎实开展拖拉机安全顽瘴痼疾专项整治,切实保障粮油安全生产。
(五)狠抓耕地保护,稳定种粮面积。一方面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用“长牙齿”硬措施保护耕地。围绕耕地保护责任落实、耕地占补平衡、高标准农田建设、耕地“非农化”、永久基本农田“非粮化”等存在的突出问题,开展持续整治,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实至名归,耕地占补平衡实现量质平衡,高标准农田建设高产稳产;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田长制工作机制,构建预防管控长效机制。深入分析影响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深层次原因,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、草地、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,耕地优先用于粮食、棉、油、糖、蔬菜和饲草饲料等农产品生产,永久基本农田主要用来种植粮食作物,特别是保障稻谷、小麦、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。耕地抛荒撂荒的,一律扣发耕地地力保护补贴,由村组织治理,落实种植措施。
三、保障措施
(一)党政同责,推动粮油生产。严格落实县乡村三级书记抓粮油生产的责任制,建立健全粮油生产党政同责责任体系,压实党委政府共抓粮油生产的工作责任,形成党委政府主导、部门联动的粮油生产大格局。明确镇领导联点责任;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本联系村粮油生产第一责任人;各村(社区)书记为本村(社区)粮油生产第一责任人;联村(社区)乡镇干部和村(社区)干部为粮油生产直接责任人,形成“镇包村(社区),村(社区)干部包组到户”的责任体系。
(二)技术服务,提升科技支撑。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抽调业务骨干,组建技术指导组,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意见,开展多层次、多类型的技术培训。对80亩以上种粮大户,由一名镇级领导和技术干部进行“一对一”联系指导服务,帮助种粮大户解决实际问题,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技术,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。
(三)加大投入,注重政策引领。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与镇财政所整合耕地地力保护补贴、耕地轮作试点资金、稻谷目标价格补贴、商品粮大省奖励、菜籽油大县奖励等涉农资金,加大补贴力度,对种植双季稻进行补贴、对集中育秧进行奖补、对典型片区进行奖励、对典型建设核心区免费发放部分种子。一是支持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。对已确权登记颁证到户的耕地,以实际种植作物的耕地面积作为补贴依据,按照 95 元/亩的标准发放。二是支持新型主体。经县农业农村局验收合格后,对双季稻(必须是抛秧或机插机抛秧)万亩千亩片区种植主体每亩补贴 350 元、对百亩片区双季稻种植主体每亩补贴 150 元、对再生稻(必须是抛秧或机插机抛秧)千亩片区种植主体每亩补贴 150 元、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主体每亩补贴 100-300 元、对扩种花生面积每亩补贴 100-300 元、对棉花种植主体每亩补贴 100-350 元、对连片种植面积 100 亩以上的油菜种植主体每亩奖补 100 元。三是继续支持集中育秧设施建设。在中央财政资金和省级统筹资金补贴40%的基础上,县级相应统筹产粮大县奖励资金、惠农补贴结转结余资金及问题整改收缴资金等,对集中育秧设施,通过县级验收后,按不低于规定建设内容投资总额的 10%给予补贴;对万亩核心片区4000㎡以上集中的育秧设施(有主体骨架结构、天沟排水系统、外遮阳系统、灌溉系统、通风系统等的标准化设施),通过县级验收,并报县级领导同意后,按规定建设内容投资总额的10%增加补贴。四是支持集中育秧和机插机抛社会化服务。支持机插机抛社会化服务,省级对服务主体奖补 45 元/亩,县级统筹资金进行适当奖补;支持集中育秧,根据省农业农村厅下拨资金量测算,全部资金用于奖补集中育秧主体。五是支持样板建设。对每个建设成功的双季稻万亩片奖补20万元、双季稻或再生稻千亩方奖补2万元(其中种植主体每亩奖补不少于20元)。对“稻再油”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核心片增加社会化服务奖补。另外,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向粮油作物主产区倾斜,打造粮油稳产高产绿色高质高效片区。六是支持耕地“非粮化”整治、耕地抛荒治理和稻谷产地溯源。